井水皆谈“苏超”
常雨薇和俞杨见证了一个夏天的传奇——“苏超”的崛起。
绿茵场上,各城市的球队身着球衣,全力以赴;观众席间,人声鼎沸,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自5月10日开始,这项被写入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群众性赛事活动,其火爆程度已经超过了诸多职业球赛,创下了单场上座量新高的惊人纪录。
“苏超”之所以火在球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竞技,更是文化与旅游的交融。在何新越的眼中,尽管参赛者来自各行各业,但大家因为共同的爱好聚在一起,展现了足球的魅力。从专业角度看,“苏超”的竞技水平或许并不高,但它的初衷并非仅靠竞技性来吸引观众。然而,这场“业余”赛事却意外地受到了热烈欢迎。
“体育搭台,文旅唱戏。”这句话在“苏超”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各城市在体育赛事的热闹中,成了文旅的大赢家。江苏的文旅部门为此推出了各种优惠措施,从单一的免景区门票扩展到旅游、餐饮、住宿、演艺等领域,形成了“互相导流”的局面,进一步推动了各地商体的协同增长。
“苏超”的成功不仅体现在门票经济上,更是一种体验经济的体现。它通过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形成了“观赛+N”的消费链条,大大提升了观赛者的体验品质,也进一步扩大了体育赛事的受众群体。这不仅为城市文旅消费带来了显著的引流效果,更是体现了体育赛事重要的城市服务功能。
“苏超”之所以一鸣惊人,除了足球运动的魅力外,还因为它是江苏特色的体现。这个经济大省骨子里那种永不服输的狠劲儿和勇争上游的精气神都在这场比赛中得到了体现。城市的官方账号竞相下场玩梗,进一步点燃了网友热情,推动了赛事和相关话题人气持续走高。
而“苏超”的火并非偶然和运气。作为体育大省,江苏有着坚实的足球根基和其他体育基础建设。如硬件设施,江苏各设区市及区县均设有体育中心,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4.48平方米,位居全国第一。这些为“苏超”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对于“苏超”的未来,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为江苏省群众足球的发展带来新的期望。同时,《体育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也明确提出要推动包括足球在内的“三大球”普及和提高。这种与民同乐、全民参与的体育共鸣正在转化为经济动能。
整个“苏超”赛季预计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为每个城市带来可观的增收。更深远的影响是,“苏超”创造了无形的社会效益。它为江苏各地贡献了丰富的话题能量,激活了市民的参与感、荣誉感,最终内化为对城市形象、城市性格、城市品牌的认同感及凝聚力。
总的来说,“苏超”的成功不仅仅是体育赛事的成功,更是江苏区域形象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提升。这个夏天的传奇还在继续,“苏超”一战成名,潜力无穷。